文/陶陛
90年代,东北农村三个男人在外面杈墙头,这是大盛子的三个姑爷,近期的连续雨天把小园的墙头冲倒了。
大盛子和老伴李奶奶,两个老人住在三间大砖房里,三个闺女也在同村,离得很近。
大盛子没事就坐在门外的大树下,边乘阴凉边给几个外孙子讲着之前的事情,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。
大盛子讲了一会,就要拿起烟斗抽吧嗒吧嗒地起来:我15岁那会啊,每天要和父母走米长的垄,走上好几个来回,那个时候,汗流浃背地去干地里的农活,每天吃三顿大碴粥,过年家里才会买点肉,还要留着烤油,那个时候吃油渍喽,老香了。
大盛子今年79岁了,瘦骨如柴。
大盛子还有一个闺女和一个儿子,都在外地,闺女没两年、三年会回大盛子家过一次年。
可是儿子已经好多年没有回来了,大盛子的老伴李奶奶,每次一提到儿子的时候,都会破口大骂儿媳:可不要在我面前提那个小妖精,更别提你哥,我算是白生养他了。
腊八,李奶奶的大儿子打来三妹子,爸和妈在你家吗?那告诉他们,我今年打算回家过年。
李奶奶得知儿子要回家过年,嘱咐自己的老伴大盛子:儿子回来,你这几天没事就去集市把年货买回来吧。
大盛子去找三姑娘:你们一会去赶集带我一个。
三姑娘笑着说:我妈让你去给我哥买好吃的啊,你别去了,你买什么告诉我,我给你捎过来。
大盛子的三姑娘拿着笔,按照大盛子的口述一写了出来“大鲤子、沙丁鱼、春卷、大苹果、冻梨……”。
大盛子从三姑娘家往回走,笑呵呵地,见着谁都说起了话:没去赶集啊。
三个姑娘家差伙开一辆去了集市,买完年货先到的李奶奶家,李奶奶也露出了昔日的笑容:这么快就回来了。
大姑爷看着李奶奶:妈,这回俺大哥回来,应该杀头猪啊。
李奶奶回应道:这么多年了,他说回来就回来,啥也不给他吃。
然后拿起小烟袋抽了起来,看着地上的三姑爷:老三女婿啊,你们是不是都想吃猪肉啊?你们要都想吃,俺就要你爹杀一头。
三姑爷看了一眼他媳妇,媳妇不停地摇头:妈,我和我大姐夫、二姐夫,早就馋了。
李奶奶笑呵呵,把手里的烟斗用力的在炕沿敲着:好,他爹啊,你听到没,都馋猪肉了,明个咱就杀猪。
杀完猪,李奶奶家的年货都准备完毕,就等着过年了。
眼瞅就是腊月二十九了,李奶奶的大儿子还是没有回来,李奶奶的二姑娘去李奶奶家帮忙:妈,我把肉都烀了吧。
李奶奶从炕上蹦了下来:可别啊,你把那个后丘留着,正月来人再吃。
大盛子叹着气说道:谁能来呀?也就她们几个吧。
年三十的上午,李奶奶的小姑娘一家三口回来,大盛子看到门外停了一个红色的小面包:老伴儿啊!你爬窗户看看,好像有个车停在咱家门口儿了。
李奶奶趴着窗户看了老半天:哎呀,你说你外面钉着塑料布呢,我也看不准啊,是不是咱大儿子回来了啊,我看下来好几个人。
大盛子连忙往出走,李奶奶穿着补丁袜子一下蹦下了炕,拿起小拐棍儿就往外走。
刚走到外屋门口的时候,几个人已经走到了院子里,奶奶只听到“妈,是我们,你老姑娘回来啦”。
大盛子:回来好,我和你妈瞅了半天,也没认出来。
小姑娘打开了门,让大盛子先进屋,李奶奶光着脚站在中间,你奶奶仔细地打量着进来的人,谁呀,谁回来了啊。
小姑娘走到了李奶奶跟前:妈妈,你看看我是谁?
李奶奶转身就往里屋走:这小丫头又回来啦,这得花多少钱呢,快进屋,快进屋。
正月初三,四个姑爷在李奶奶家吃饭,几个人越喝越多,几个人就提到了李奶奶大儿子:大哥,说回来也回来,回来就热闹了。
大姑娘、二姑娘、三姑娘、小姑娘几个人和李奶奶坐在炕上唠着嗑:咱爸、咱妈年龄大了,明年轮流照顾吧。
小姑娘大声道:你们都在身边能照顾,我咋照顾啊,要不让他们爷俩回去,我在这照顾几个月。
三姑娘小声说:那房子咋办。
大姑娘看了看其他妹妹:谁照顾、谁伐送,房子归谁。
几个人一拍即合,就这么定下来了。
小姑娘留下来照顾老人三个月,可是半年后李奶奶卧在炕上不起,嘱咐三姑娘:赶快给你大哥打电话。
然后,对老伴大盛子说道:我走了,你就跟儿子回他家,听见没有啊。
大盛子泪流不止:我不去,我就在这。
李奶奶用尽全力说道:你这老东西,你咋就不听说呢,你走后,房子让他处理吧。